校友访谈 | 和伍精密裘揆 :超声无损检测方案、行业、技术及商业

发布时间:2023-06-06 

本期校友访谈的受访者是上海和伍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技术总监裘揆。裘总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学学士以及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工学硕士,八零后的裘揆是闵行区青年创业英才,起草行业团体标准 1项、发明专利 37项(已授权23项)、实用新型专利 43项(已授权43项)、软件著作权 5项,发表论文 5篇。在加入和伍精密的创业团队之前,裘揆曾在知名外企、民营企业,以及高科技国企任职重要岗位,负责技术开发等。

上海和伍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超声扫描显微镜研发、系统集成、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6年5月挂牌新三板,股票代码:837263,。总部位于上海市闵行沧源科技园。

公司官网:www.ihisonic.com

(上海和伍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裘揆) 

 

Q: 和伍精密是何时开始做超声扫描显微镜的?出发点是什么?

A:和伍精密从2012年创立之初就开始做超声扫描显微镜,当时是应国内电器行业大客户的诉求。我们在和客户的接触中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由于超声扫描对操作人员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客户使用进口或国产超声设备时,按照各个设备厂商的操作规范和分析方法,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判定结果。因而互不信任对方的数据,以至于放弃无损检测手段,退回到最原始的有损检测手段——切开产品剖面进行对比分析。作为仪器专业人出身,我们坚信超声显微检测这个技术是对产业有巨大帮助的,因此我们深入研究问题根源,从提高设备检测性能、提高自动化程度、统一检测标准规范、降低操作人员依赖等多层面展开,确保超声无损检测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创业以来,我们既需要以全局眼光不断迭代提升整体系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着重研究基础部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电气可靠性等,培育相应的供应链生态。相对于很多创业团队而言,我们是幸运的。在坚持多年实现供应链生态搭建和基础及系统层面的技术突破后,又成功地进行市场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和伍精密业务拓展的多面开花,业绩收入近几年实现翻番增长。

 

Q: 和伍精密的超声无损检测设备所覆盖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包含哪些?

A:塑封、焊接、粘接、贴片等工序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环节,也始终是工艺过程控制中的难点所在。

设备在冷/热机的状态、材料的硬度、被焊材料、焊接材料、操作人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是比较难做到精确控制的,超声检测可以在不破坏被测工件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可靠便利的检测手段。我们现在很多客户在产品研发阶段、工艺设计阶段、失效分析阶段都在实时地使用我们的超声设备。

比如当拆开手机,我们会发现手机里很多地方都有焊接和粘接的工艺应用,如电池、芯片及打胶的位置,而这些地方就需要使用超声无损检测设备来检测。

不同领域和不同应用场景的客户给我们提出各种待测产品的诉求,但我们摸透了物理原理层面的东西之后,会将不同场景的检测诉求,经过足够的抽象和简化,将我们的超声无损检测技术逐渐渗透到多个行业。

经过多年的推广,和伍精密的超声检测设备已经覆盖了包括新能源、半导体、IGBT、电子电器、金刚石、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Q: 超声无损检测方案在IGBT、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给这些领域带来了或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A:在半导体方面,通过长期跟踪使用我们超声扫描检测设备的半导体领域封装客户,我们发现由于引入和伍精密的设备,客户们的质量管控流程发生了明显改变。引入设备之前,客户端是针对产成品后的抽检,多是因其最终客户要求送交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从时效上来看,针对产成品的检测是滞后的,因为产品已经完成生产,损失已经造成。而将超声无损检测方案引入到生产线后,客户在每天生产前的冷机启动状态下,就可以进行抽检,以此来确认相应的设备(如贴片机上的吸头)、材料(焊料、胶水)、工艺是否正常,是否已经达到批量生产的状态。产线进入正常生产状态后,可以设置时间,如每隔1小时对产品进行检测,实时监测产线的生产状态和质量标准。

中国电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粗放型的“人无我有”能生产出电子芯片模式,转变为如今强调“人有我优”,注重产品的质量管控和精益管理的重要性。而超声无损检测作为流程监测的一种设备,必然会逐渐凸显其价值,帮客户解决流程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在新能源领域,为了方便客户使用我们的超声扫描设备,我们在设备研发初期就坚持设备易操作的“便捷化-全自动”理念,简化软件界面,设置引导性的菜单流程,确保产线人员的操作便利。

对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汽车产业,行业检测标准已经成型,国产检测厂商没有多少参与机会。而新能源汽车则不然,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作为国内检测厂商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新型产品IGBT模组为例,国产的零部件厂商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引入新的标准和新的理念,并将超声无损检测的方案也设计加入产品的流程控制中来。而此时,和伍精密和全球的友商一样有同等的竞争机会,看的就是谁的服务更快更好,谁能提供给客户更多超越已知的附加值。比如,为客户检测某产品部件并提供测量出图,这是和伍精密和友商们都能完成的基本工作。但是如果被测的部件是由特殊的结构设计,则我们能完成从测量出图开始→叠加更多的特殊算法→最终OK/NG,形成更闭环完整的测试判定反馈给客户。因为和伍精密的超声检测设备的软件和算法全是自主研发的,因此能快速响应客户诉求。

 

(和伍精密的水浸超声显微镜产品将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科技园发往客户 )

 

Q: 作为精密运动系统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看待中国在精密运动控制和自动化设备领域的现状?

A:我从一个产业受益人的视角来谈谈我接触到的精密运动控制和仪器之间的关系。我对精密运动控制的理解源于我的职业经历。我在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工作期间,有幸参与了光刻机的工件台、掩膜台等高精密运动控制相关的项目研究与开发。这对于我后来从事超声检测设备研究帮助很大,因为超声扫描显微镜是基于精密运动台的高端检测设备,运动控制精度需要达到微米量级。

从技术角度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精密运动控制已经从理论转变为实际的应用,被广泛地被应用在设备和精密仪器中。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从原来不敢尝试国产零部件,到现在乐意试用甚至大批量复购使用。比如常规的步进电机、伺服电机、运动模组及其控制器的国产化率逐渐升高,而原来绝对是日本、欧美厂商垄断;高端的直线电机及其驱动器则国产化速度稍慢。

因此从检测设备厂视角来看,我们是国内精密运动控制产业生态发展的受益者。

 

Q: 您如何看待精密检测仪器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A:超声扫描显微镜作为一种精密检测的方式,它具有几个特点。

1.在传统领域,对手持续强大,是长期追赶的目标。

2.在新的产业领域,我们国产设备厂商则与外国友商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

和伍精密团队立足于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国产替代作为契机,重点布局新能源、半导体这两个产业领域。

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爆发式的市场增量空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相对于传统汽车已然成型的检测标准而言,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模组(如电池、散热模组)等的检测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作为本土化厂商,可以快速地响应客户并为客户量身定制测试化方案。

超声无损检测方案可服务于半导体芯片公司和第三方实验室,满足其失效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多重质量及生产过程控制的诉求。超声无损设备不仅是进入到客户的实验室中,更应该进入到客户的产线,在制程控制和过程检测中发挥作用,在最短的路径上发现封装、焊接中存在的不良,反馈到生产制造环节,提升客户的生产品质及效率,避免更大的损失。

 

Q: 您曾多次提及“合作伙伴生态”、“生态伙伴”,请您能否详细阐述?您的蓝图中的合作伙伴生态是怎样的图景?

A:当企业逐步跨出超声显微镜这一个品类,进入到一个多品类模式的时候,我们就要逐渐走向自动化(全自动化在线全检),以及多运动轴、多通道。在产品性能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再像原先那样完全只是靠自己摸索,而是要更注重控制风险,另外则要加快产品的面世速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量引进一些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在全自动化全检领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很多的自动化公司,他们本身做自动化产线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的,而我们如果要从做超声跨领域到做自动化那就意味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当我们与这样的合作伙伴拿出各自的专长合在一起,就能实现产品的快速面世,对我们的客户来说,当他们想要导入自动化产线的时候,整个项目的风险就会减少到很小。

(和伍精密位于上海市闵行沧源科技园,这里培育了不少交大校友企业 )

 

Q: 在一篇访谈中,您曾提到:“多年的创业历程穿越产业的起伏周期,让我实现了一个技术人的认知转变:从单纯迷信技术到认清商业的本质。从最初开始创业的一腔热血,认为我们能做,以为只要能满足客户的技术要求就可以。到后来逐渐意识到即便自己的产品能满足客户的性能要求,但客户也不一定采购,这里面还裹挟着各种因素的考量,技术仅仅是其中一个指标。”

可否展开阐释“商业的本质”?

A:以我浅显的理解,我觉得“商业的本质”,就是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既不能把在技术上能够赶上欧美先进水平当做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不能把只按照客户提出的方案达到要求就当做满足客户的需求,否则始终会不得要领、碰得头破血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充分理解客户表达意思的背后,找到真正的需求点。客户提出的方案,包含了客户的需求,但却不能简单等同于客户的需求。以我们对于超声显微设备的理解,提供最能解决客户实际问题的方案,才是真正的满足客户需求。

 

Q: 在市场中,客户最终决定采购谁的产品往往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除了技术要求之外,您可否举例说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A:通常来说,客户选择检测设备的基本逻辑是:在具备可靠检测能力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

在可靠检测方面,首先是品牌信任度,然后才是硬碰硬的技术能力。品牌与口碑是对企业的无形背书,能够帮助客户大大降低使用风险。因此,不断积累与维护自身的品牌与口碑,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成本与效益方面,不断降低整机成本与使用成本,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和产率,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Q: 因为您和创始人陈总都是技术向的专业人才出身,应对一个公司中非技术层面的重重运营环节,和伍精密在商业、人才等方面有哪些应对的策略呢?

A:创业团队一定要注意人才能力互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非核心能力可以外包减轻负担,剩下的都必须通过内部核心团队消化。核心团队成员背靠背互信互助。

和伍精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一个包含战略架构、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采购供应、人力资源、财务法务比较健全的团队。

 

Q: 您曾提到:“精密量测仪器行业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产品的迭代比较慢,且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也很长。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优点是竞争对手不会太多,只要能沉得住气,拼得出来,那么总是能追赶上竞争对手的。缺点是大家都认为市场容量不大,客户的复购需求比较低。因此我们也在期待“趋势”和所谓的“风口”,比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新业务场景机会。”

在风口中从“小而美”走向“大而强”,和伍精密在做哪些准备?有一些怎样的策略以使得自己最快最及时地捕捉到风口,在趋势中获利?

A:第一是“聚焦”,自公司成立至今,我们始终是聚焦在超声扫描显微镜设备领域。

第二是“标准化”,坚定地将单一产品线安装标准机型模式扩展机型品类,宁可放弃少数的高利润定制机型,也要走标准化机型道路。

第三是“扩品类”,从单一的中型机扩展到桌面机、小型机、高速机、大型机全品类,不论哪个风口到来,总有一款合适的机型已经准备好了。

 

Q: 普遍来说,疫情及变化的外部环境为海内外的供应链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伍精密是否也受到冲击?应对供应链紧张或阻断的影响,和伍有何应急对策,以及长期的应对策略?

A:公司从设立之初就已经在布局完成设备内部的国产化。从2015年第一代商用设备正式销售开始,我们就启动了部件的国产化工作。一部分关键部件坚持自研解决作为预备方案,一部分非关键部件通过国内供应链解决。在疫情发生以来,部分进口部件供应造成过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快速切换至提前准备的预备方案,对公司整体的冲击比较小。

 

Q: 在扶持供应链方面政府和大企业应担负更大的责任,您是否同意?中小型企业在这一方面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

A:在扶持供应链方面,政府推进的国产化替代对我们中小型企业确实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端检测设备的特点,需求量不大但是单机价格特别昂贵,所以马太效应特别明显。如果没有政府引导和大企业提供机会,国产设备无法持续验证与优化,国产设备供应商无法在商业上实现自己造血,就会恶性循环,永远不可能打破细分领域的垄断局面。

随着中美竞争局面的恶化,中小型企业还是要早做预判,不能抱着鸵鸟心态,以为那些卡脖子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大公司身上。对于进口关键部件早日准备国产方案。